福建人,挺神的
论“最迷信”(“含神量”最高)的省,福建绝对第一。论拜神,你永远狂热不过福建人。
▲ 福建东山县后林村的“王爹妈庙”,俗称“大庙”。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正殿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及种氏夫人。摄影 / 林少波
也许你正沉浸于或古街或闹市,一支队伍浩浩荡荡走来,抬神执香、挑牲举旗,与旁边的车流、行人并进,这就是“游神”。在闽南,叫“抬尪公”。尪,是神的意思。
2024年正月,福建“游神”火了。“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00后、90后在父辈传承下,学习挺神像,学习敬神明。
福建女神排排坐:可以组一场篮球赛
“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福建女神中,TOP1和Top2正是姓陈和姓林。
马仙名马七娘,是以宁德柘荣县为中心的民间地方神明。传13岁时得太上老君指点并服下赤炼仙丹,后在百丈岩上采药带体飞升成仙,人称“马仙”,尊称“马元君”。马仙是勤俭持家、和睦邻里、行善助人的典范,与妈祖、陈靖姑并称“福建三大女神”,被称为中华平安神。
除了供奉王母娘娘、观音娘娘这样南北通吃的女神,福建还有几位当地的娘娘、夫人。
在宁德的三都澳,当地人还供奉北斗七星的母亲——斗姆娘娘。斗姆风景区坐落斗帽岛,而斗帽岛则是斗姆娘娘的圣地。
蔡妈夫人,原名蔡红亨,精通刺绣,巧织龙袍入贡明朝,万历帝赏识其才艺,在她死后追封为精巧妙明懿德夫人。传说能神游海上,在长乐被陈靖姑收为徒弟,死后成仙,救人无数,又降魔伏妖,被尊称为蔡姑婆、蔡妈夫人、蔡妈娘娘。现在漳州市龙海区石码镇仍有独特风俗——女人抬蔡妈。
福建沿海一带,未成年女孩还时常结伴祀棕蓑娘。棕蓑娘即厕神紫姑,闽南俗称“东施娘““冬丝娘”“棕丝娘子”。《显异录》记载:“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被纳为妾后为大妇所嫉,正月十五日夜阴杀之于厕间。上帝怜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于厕间迎祝,以占众事。”于元宵夜拜祀。
“床婆”是掌管床铺的神,祭祀床神根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庶物崇拜(窗、灶、井、门等)。闽南人把16岁以内的小孩称为“花园内”,认为从婴儿出生起一直到15岁,都有一位神住在寝室里保护孩童。因此,婴儿出生后第三天就要上供祭拜床婆,以后生病时也要祭拜床婆祈求保护。传说床婆身材矮小,所以人们就在较低的地方供奉供品。
你把百姓放心里,百姓把你捧天上
关公民间信仰地位凸显是在宋朝。宋徽宗崇宁二年,解州盐池因为水溢不出盐,食盐告急。据称关羽在第三十代张天师的幻戏召唤中斩杀了在解州盐池作乱的蛟龙,解了盐急,自此获封崇宁真君,而后累世加封,完成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进阶过程,最终成了与山东孔夫子齐名的“山西夫子”。
随着关帝的达则兼济天下,航海人亦引为所用。行船凶险,在古人眼里多认为是水鬼作乱,所以需要关帝押船驱魔以求航行顺利,而关帝本身忠勇仁义的特质,为海商所循。船行碧波、破浪扬帆需要其勇,团体协作需要其忠,沟通贸易需要其信义,所以在明代关公足迹遍布福建各大重要水道关节。万历年间,漳州人张燮所写航海笔记《东西洋考》中,便提到当时海舟上所供奉的主要神明有协天大帝(关帝)、天妃和舟神。
在福建漳州长泰区的岩溪镇,发祥于珪后村的叶氏是第一大族。每年正月十七,珪后的主庙普济岩都会举行“三公下水操”仪式。青年人抬着九龙三公神像下水“犁辇”,还要抬着神轿巡遍当地接受叶姓子孙膜拜。三公就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忠臣。
拜神对福建人来说,不仅是朴素的祈福、精神的寄托,更是对先人的悼念。
西汉时迁居闽地的闽越国国君无诸在福州城里炼铁,勤造铁器改善生产,在冶山之麓筑城建都,称为“冶城”。后又因其在福州南台山上筑台接受汉王册封,于是有了“南台庙”这一庙额。古人对神的定义多为正直之类,这正直背后蕴藏着长久为民所用的恒心。无诸是把中原文明引入闽地的开拓者,因此庙祀犹盛。
坐在无诸夫妇面前的,有位青面獠牙的红须将军,名为“张赵胡”,在地俗称三姓王。据说他是唐朝时潮州人,受胎于一颗大瓜内。这颗张家种的大瓜,藤蔓延到张、赵、胡三家的屋顶。瓜熟蒂落,从里头跑出了男婴孩。没有后代的三家老人轮流抚养,拿三家的姓给凑了名字。张赵胡长大后,法力高超会飞腾变化,帮入闽的陈元光平定了闽蛮所居的十八洞。
漳州龙文区蓝田镇的湘桥村,有全省唯一的一座始建于明朝中期的华佗庙。当时湘桥一带发生了一种奇怪“疫情”,怎么也医治不好。百姓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神灵托梦告诉百姓,只要到村里江边榕树上摘一些叶子熬成汤,就能治好。百姓一试,竟神奇痊愈。后来人们依据梦中形象,认为这位神灵正是神医华佗,于是百姓便为他筑庙、塑像,供奉起来。
在华佗庙主殿墙上,有“忠孝”“廉节”四个遒劲的大字,出自明末书法家、大学士黄道周之手。前殿还保留着一块“仙方妙著”的牌匾,由清朝闽浙水师提督王得禄亲笔所书。
一切只为求愿谢恩,万物皆可成神
爱拼才会赢,赢不过怎么办?拜天公。天公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天爷”,也就是玉皇大帝。正月初九是“天公生”,这是闽南人一年中最为重视的祭祀,初八夜便设好供桌,一到初九子时便焚香向虚空祭拜。设祭的八仙桌得围好桌围,三牲、五果、六斋,龟粿、发糕一应献上,且会烧特制的“天公金”。入厝、结婚、祝寿等重要日子都拜天公。
▲ 漳州玉尊宫初九“拜天公”。摄影 / 吴瑜琨
“送王船”是广泛流行于福建沿海地区的重大祭典,旨在消除灾厄。在福建,“送王船”有着送瘟神的含义。最为热闹是王船游境与焚烧送王船环节。王船由一百多人肩扛行进,游神队伍浩浩荡荡,巡游于街巷坊间,为民众消灾祈福。到了晚上点燃王船,烈火在人们欢呼呐喊声中愈燃愈烈,王船烧得越干净就越吉利。
土地公,在神系中地位较低,却是民间极为普遍的地方保护神。在闽南,居家要“安土地公”,店铺、公司、行号等也都要“安土地公”,还把“土地公”叫成闽南语谐音“讨利公”,寓意生意兴旺发达。每月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初二为“头牙”,十二月十六为“尾牙”。
“城隍”二字本义指的是护城河,《周易》里的泰卦便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也”的记载,后来城隍由功能转为神圣,成为一城的守护之神。在福州鼓楼冶山西南麓的城隍街,藏着一座1700多年历史的福建都城隍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隍庙之一,城隍街之名也由此而来。
风狮爷又称风狮、石狮爷、石狮公,是福建一种地方民间风俗。设立在建物的门或屋顶、村落的高台等处的狮子像,用来替人、家宅、村落避邪镇煞。其造型推测是由庙宇门口的石狮形象演变而来,风狮爷崇拜寄托了福建人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历史学家王赓武先生曾描述,以闽南为主体的东南亚华商是一群“没有帝国的商人”,因缺乏王朝支持和保护而被攻击、掳掠,但闽商却是一群有原乡的商人——因宗族与庙宇形成了根系,没有“帝国”,却有“祖国”。
▲ 越南会安古城的天后宫。摄影 / 吴瑜琨
然而,向海而生是福建人的底色。下南洋,闯欧美,走世界。大海既塑造了他们勇于冒险的性格,也赋予他们“尽人事、听天命”的豁达。正如那首闽南语歌《欢喜就好》,开头就是“人生海海,甘需要拢了解(人生很漫长,不需要每件事都清清楚楚)”。
在香云涌动的海隅里,信仰是生活的投射,无论是人是山,舶来还是本地,只要能给予慰藉和信心,对福建人来说就值得尊敬。
在福建特别是闽南,凡是有道教庙宇,在神像前几乎都有一对筊杯。闽南语“掷筊”又名“跋杯”“博杯”。筊杯并非仅在庙中使用,家中有供奉祖先者往往也会备有一对筊杯。福建人通常用博杯来请示神明。
把“杯”掷到地上,看它的组合。两块半月形木头,一面平,一面凸起,平面为阴,凸面为阳。掷地问卜,一阴一阳为圣杯,代表肯定;两阳为笑杯,代表神明发笑还可再问;两阴为阴杯,代表否定。
人生海海,七分靠“打拼”,三分靠“博杯”。
▲ 马来西亚槟城龙山堂邱氏宗祠。邱氏是槟城福建人“五大姓”之首,与谢、杨、林、陈氏构成早期重要的福建帮。摄影 / 吴瑜琨
中国人说“香火万年”,但香火的概念对福建人而言不止于血脉, 还在于文明。精神上借一炷馨香、一对筊杯沟通古今与天地,通达更富饶的地方,但不管走得多远,都不忘自己的家乡和祖先。
撰文:林少波,福建东山人
资料参考:
2024-02-26
2024-02-27
2024-02-14
202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