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建人,挺神的

大遗产 大遗产
2024-09-13

▲ 摄影 / 吴瑜琨

论“最迷信”(“含神量”最高)的省,福建绝对第一。论拜神,你永远狂热不过福建人。

在福建,“转角遇到神”。有名有姓的神灵1000种以上;10平方米以上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共25102座,还有数以万计的小土地庙和神龛。

▲ 福建东山县后林村的“王爹妈庙”,俗称“大庙”。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正殿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及种氏夫人。摄影 / 林少波

也许你正沉浸于或古街或闹市,一支队伍浩浩荡荡走来,抬神执香、挑牲举旗,与旁边的车流、行人并进,这就是“游神”。在闽南,叫“抬尪公”。尪,是神的意思。

2024年正月,福建“游神”火了。“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00后、90后在父辈传承下,学习挺神像,学习敬神明。

现在,就来说说福建人如何“挺神”的。


福建女神排排坐:可以组一场篮球赛

有人说福建“重男轻女”,这其实是有地理和历史原因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福建人供奉着很多女神。随便拉个名单就有十几个,这样的强大阵容,都可以组一场篮球比赛了。
● 三大女神

“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福建女神中,TOP1和Top2正是姓陈和姓林。

陈靖姑,唐代出生于福州,因祈雨而堕胎不幸罹难,死前发愿要解救世上妇女难产之苦。神话将其事迹重新演绎,被称为天仙圣母、临水夫人、顺天圣母等。被誉为救产、护胎的“妇女儿童保护神”,是福建最有影响力的陆上女神。

▲ 福州仓山临水夫人陈靖姑出生地
不过,具有全球级别影响力的,是海上女神——妈祖。原型是北宋莆田湄洲一个渔家女林默娘。1281年,由于护送漕运有功,忽必烈册封为“护国明应天妃”,从凡间神变成上天尊神,确立了海上保护神的独尊地位。1684年,平定台湾的施琅请封妈祖,康熙册封“天后”。天妃是上帝次妻,天后是上帝正配,妈祖晋升为与上帝同级别的神。

莆田仙游妈祖像。供图 / 上山下海的茵茵

马仙名马七娘,是以宁德柘荣县为中心的民间地方神明。传13岁时得太上老君指点并服下赤炼仙丹,后在百丈岩上采药带体飞升成仙,人称“马仙”,尊称“马元君”。马仙是勤俭持家、和睦邻里、行善助人的典范,与妈祖、陈靖姑并称“福建三大女神”,被称为中华平安神

▲ 宁德柘荣马仙故里
● 娘娘、夫人们

除了供奉王母娘娘、观音娘娘这样南北通吃的女神,福建还有几位当地的娘娘、夫人。

太姥娘娘是福建民间最早的女神。位于宁德福鼎,有“海上仙都”之美誉的太姥山是一座神仙之山。传说尧帝登山时,见一老妇酷似其母,便封她为太母,后改母为姥,称太姥娘娘。太姥娘娘在传说中以慈爱、乐善好施的女神形象出现,与许多精灵有深厚渊源,并拥有能触动人心的神器“白茶枝”。

▲ 宁德福鼎太姥娘娘

在宁德的三都澳,当地人还供奉北斗七星的母亲——斗姆娘娘。斗姆风景区坐落斗帽岛,而斗帽岛则是斗姆娘娘的圣地。

吴妈娘娘,生于苏州中医世家,因排行老四又称吴四娘。唐高宗669年,追寻九仙足迹云游至江西庐山、浙江金华等地,先后拜黎山老母学道,学成归来凭着医术惠及百姓。671年,经尤溪南下永福(今永泰县)梧桐至仙游古寨岭来到兴角山择凤凰飞天宝地结茅而居。在闽中悬壶济世、扶持农桑等,被封为吴圣天妃

▲ 莆田仙游吴天圣妃铜像
练氏夫人,名练寯。943年,南唐军队破建州城后打算屠城,练氏以杨柳为记保全全城人的性命,只杀了36个将士。全城百姓安然无恙,后人尊其为"芝城之母"。人民感念练氏大德,在其辞世后,破城治不许建墓禁例,将其墓建于州署后衙。清明节家家户户门前遍插杨柳,以志纪念。
练氏夫人铜像

蔡妈夫人,原名蔡红亨,精通刺绣,巧织龙袍入贡明朝,万历帝赏识其才艺,在她死后追封为精巧妙明懿德夫人。传说能神游海上,在长乐被陈靖姑收为徒弟,死后成仙,救人无数,又降魔伏妖,被尊称为蔡姑婆、蔡妈夫人、蔡妈娘娘。现在漳州市龙海区石码镇仍有独特风俗——女人抬蔡妈。

▲ 蔡妈夫人神像
● 嬷、妈、姑、母
闽南语中常把女性神祗或菩萨称为“嬷“或“妈”,如“观音嬷”“境主妈”,等等。
闽南人将月亮称为“月娘妈”,中秋有拜月的习俗。家家户户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龙眼、石榴、柚子等时令瓜果和月饼、甘薯、芋头,虔诚祭拜,焚香祈福。

七娘妈,也称“七星娘娘”“七仙姊”“七仙姑”等,由牛郎织女的神话演变而来。在福建,七娘妈是儿童(尤其是女孩子)的保护神。16岁以下都受到七娘妈庇护,婴儿出生满周岁时,即抱到庙中去祈愿七娘妈庇护,并将古币或锁牌用红色绒线系在脖子上,满16岁那年七夕日拿下,到庙中祭拜,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护。

七娘妈

福建沿海一带,未成年女孩还时常结伴祀棕蓑娘。棕蓑娘即厕神紫姑,闽南俗称“东施娘““冬丝娘”“棕丝娘子”。《显异录》记载:“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被纳为妾后为大妇所嫉,正月十五日夜阴杀之于厕间。上帝怜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于厕间迎祝,以占众事。”于元宵夜拜祀。

棕蓑娘即厕神紫姑

“床婆”是掌管床铺的神,祭祀床神根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庶物崇拜(窗、灶、井、门等)。闽南人把16岁以内的小孩称为“花园内”,认为从婴儿出生起一直到15岁,都有一位神住在寝室里保护孩童。因此,婴儿出生后第三天就要上供祭拜床婆,以后生病时也要祭拜床婆祈求保护。传说床婆身材矮小,所以人们就在较低的地方供奉供品。


你把百姓放心里,百姓把你捧天上

众多神明落到福建人的信仰里,与其说是崇拜,不如说是映照在生活里的精神纪念碑。对每尊神、每座庙的守护,是对生活烦恼的开解,也是对神明恩德的酬谢。你把我放心里,我就把你捧天上。
● 忠义崇拜
古时福建,战乱频繁,时有强盗洗劫村庄的事件发生和外敌人侵,为保卫家乡,有的人壮烈牺牲,百姓感念其功绩,立庙祭祀;加之自然资源相对贫瘠,不公平竞争时有发生,忠义便逐渐成为当地人的道德标尺。集“忠信仁义勇”于一身的关公就是典型。
▲ 广东潮汕与闽南同宗同源,演绎水浒人物的“英歌舞”正是表达忠义。摄影 / 城市穿梭客

关公民间信仰地位凸显是在宋朝。宋徽宗崇宁二年,解州盐池因为水溢不出盐,食盐告急。据称关羽在第三十代张天师的幻戏召唤中斩杀了在解州盐池作乱的蛟龙,解了盐急,自此获封崇宁真君,而后累世加封,完成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进阶过程,最终成了与山东孔夫子齐名的“山西夫子”

横屏观看

山西运城盐湖区关帝圣像。供图 / 冬波

随着关帝的达则兼济天下,航海人亦引为所用。行船凶险,在古人眼里多认为是水鬼作乱,所以需要关帝押船驱魔以求航行顺利,而关帝本身忠勇仁义的特质,为海商所循。船行碧波、破浪扬帆需要其勇,团体协作需要其忠,沟通贸易需要其信义,所以在明代关公足迹遍布福建各大重要水道关节。万历年间,漳州人张燮所写航海笔记《东西洋考》中,便提到当时海舟上所供奉的主要神明有协天大帝(关帝)、天妃和舟神。

全国四大关帝庙中,山西解州关帝庙是关羽的出生地;河南洛阳关林庙是关羽葬首之所;湖北当阳关帝庙是关羽埋身之地,第四个福建东山关帝庙是四大关帝庙中唯一与关羽无直接关系的,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是台湾乃至东南亚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

▲ 福建东山关帝庙。供图 / 杨玉诚

在福建漳州长泰区的岩溪镇,发祥于珪后村的叶氏是第一大族。每年正月十七,珪后的主庙普济岩都会举行“三公下水操”仪式。青年人抬着九龙三公神像下水“犁辇”,还要抬着神轿巡遍当地接受叶姓子孙膜拜。三公就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忠臣。

南宋末年,正值“开泰始祖”叶棻任长泰县尉。三忠臣护幼帝一路避难至漳州时,棻公曾为其筹备粮草作为后援。崖山兵败,陆秀夫负帝蹈海,张世杰阵亡,文天祥大都就义,棻公不愿仕元,隐居长泰今坂里乡,供奉九龙三公像,以昭其忠贞爱国之义。

▲ 长泰普济岩中供奉的“ 三公”。摄影 / 李晋泰
● 由人成神

拜神对福建人来说,不仅是朴素的祈福、精神的寄托,更是对先人的悼念

西汉时迁居闽地的闽越国国君无诸在福州城里炼铁,勤造铁器改善生产,在冶山之麓筑城建都,称为“冶城”。后又因其在福州南台山上筑台接受汉王册封,于是有了“南台庙”这一庙额。古人对神的定义多为正直之类,这正直背后蕴藏着长久为民所用的恒心。无诸是把中原文明引入闽地的开拓者,因此庙祀犹盛。

▲ 闽越王无诸

坐在无诸夫妇面前的,有位青面獠牙的红须将军,名为“张赵胡”,在地俗称三姓王。据说他是唐朝时潮州人,受胎于一颗大瓜内。这颗张家种的大瓜,藤蔓延到张、赵、胡三家的屋顶。瓜熟蒂落,从里头跑出了男婴孩。没有后代的三家老人轮流抚养,拿三家的姓给凑了名字。张赵胡长大后,法力高超会飞腾变化,帮入闽的陈元光平定了闽蛮所居的十八洞。

各地的开基祖最容易被人奉为神灵。闽王王审知奠定了福建经济与人文的基础,被誉为“开闽王”和“八闽人祖”,是全福建共奉的开基祖。而唐代的陈元光因为率众平定蛮獠叛乱,创建漳州,被尊为开漳圣王

横屏观看

▲ 漳州云霄威惠庙开漳圣王。供图 / 杨玉诚

福建不少民间神仙,是在这片土地上真实存在过的凡人。

闽南地区影响最大的神灵是保生大帝,民间通称为慈济真人、吴真人、大道公。保生大帝名叫吴夲,北宋厦门海沧青礁人,从小就不喜欢玩耍,不吃荤,也没娶妻,成年后悬壶济世,医术高明,远近奉为神医,死后受到祭祀,屡现神迹,宋朝廷多次褒封。

保生大帝像

同样因为治病救人而被福建人奉为神的,还有华佗。

漳州龙文区蓝田镇的湘桥村,有全省唯一的一座始建于明朝中期的华佗庙。当时湘桥一带发生了一种奇怪“疫情”,怎么也医治不好。百姓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神灵托梦告诉百姓,只要到村里江边榕树上摘一些叶子熬成汤,就能治好。百姓一试,竟神奇痊愈。后来人们依据梦中形象,认为这位神灵正是神医华佗,于是百姓便为他筑庙、塑像,供奉起来。

▲ 漳州湘桥村华佗庙。摄影 / 吴瑜琨

在华佗庙主殿墙上,有“忠孝”“廉节”四个遒劲的大字,出自明末书法家、大学士黄道周之手。前殿还保留着一块“仙方妙著”的牌匾,由清朝闽浙水师提督王得禄亲笔所书。

泉州南安人信奉广泽尊王。广泽尊王生前是五代时期当地一位牧童,自小聪颖过人,孝顺父母,16岁时蜕化成神,之后屡屡显灵,成为当地的乡土守护神。广泽尊王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孝子。广泽尊王眼睛睁得滚圆,似乎在眺望远方,所以民间也有“圣王公尤庇远人”的说法。

▲ 泉州南安诗山凤山寺广泽尊王像。供图 / 杨玉诚
唐朝有个福州人叫张慈观,因为力气猛、会种地、会修水坝,帮助当地社区发展,在死后被老百姓封神修庙,在闽清金沙建造张圣君母殿,并奉其为“农业神”。这些人的封神思路跟泉州解放军庙如出一辙,均是帮扶百姓做出重要贡献,死后被追忆。

另外,一些著名禅师为了证明佛法无边,在祈晴、降雨、治病、送子等世俗活动中大显身手,从而变成俗神。例如漳州平和的三平祖师、泉州安溪的清水祖师、闽西的定光古佛、武夷山的扣冰古佛,等等。

▲ 漳州平和的祖师公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摄影 / 吴瑜琨
三平祖师公乃唐代高僧,法名义中,敕谥号为广济大师。成佛后,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四海敬奉。各方信士纷纷前来朝拜,遂香火旺盛绵延,同时香火也分灵各地,扬名海外,惠泽苍生。


一切只为求愿谢恩,万物皆可成神

背有大山阻隔,只能向海而生。远离大陆独自面对沧茫与汹涌时的无助与听天由命,使有命回航的福建人对神灵产生无限虔诚。只要灵感显赫,万物皆可转圣。一年四季,酬神谢恩层出不穷。
● 拜天公:爱拼敢赢,也信老天爷

爱拼才会赢,赢不过怎么办?拜天公。天公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天爷”,也就是玉皇大帝。正月初九是“天公生”,这是闽南人一年中最为重视的祭祀,初八夜便设好供桌,一到初九子时便焚香向虚空祭拜。设祭的八仙桌得围好桌围,三牲、五果、六斋,龟粿、发糕一应献上,且会烧特制的“天公金”。入厝、结婚、祝寿等重要日子都拜天公。

横屏观看


▲ 漳州玉尊宫初九“拜天公”。摄影 / 吴瑜琨
● 送王船:送瘟神,消除灾厄

“送王船”是广泛流行于福建沿海地区的重大祭典,旨在消除灾厄。在福建,“送王船”有着送瘟神的含义。最为热闹是王船游境与焚烧送王船环节。王船由一百多人肩扛行进,游神队伍浩浩荡荡,巡游于街巷坊间,为民众消灾祈福。到了晚上点燃王船,烈火在人们欢呼呐喊声中愈燃愈烈,王船烧得越干净就越吉利

横屏观看
▲ 福建送王船。供图 / 杨玉诚
● 土地公、城隍爷、水仙王

土地公,在神系中地位较低,却是民间极为普遍的地方保护神。在闽南,居家要“安土地公”,店铺、公司、行号等也都要“安土地公”,还把“土地公”叫成闽南语谐音“讨利公”,寓意生意兴旺发达。每月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初二为“头牙”,十二月十六为“尾牙”。

▲ 厦门仙岳山土地公庙。供图 / 杨玉诚

“城隍”二字本义指的是护城河,《周易》里的泰卦便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也”的记载,后来城隍由功能转为神圣,成为一城的守护之神。在福州鼓楼冶山西南麓的城隍街,藏着一座1700多年历史的福建都城隍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隍庙之一,城隍街之名也由此而来。

▲ 福建都城隍庙
在福建和台湾一带,“水仙王“是朴素的舟神信仰。传说水仙王有五水仙,为首的是善治水的大禹,其后是刎乌江的项羽、沉汨罗的屈原、钱塘潮神伍子胥,及懂造船的鲁班。除了大禹和鲁班,他们多数都不得志于水里,但世人又希望他们能庇佑在水里讨生活的人。农历七月初十,漳州民间有搭台供奉“水仙王”的习俗。
▲ 水仙尊王
● 蛇蛙猴狮狗树,都可以是神
植物与动物都有危害或庇护人类的能力,值得祈祷、祭祀,这就是福建人的自然崇拜
福建的蛇王庙,以南平樟湖镇的福庆堂最著名。福庆堂坐落在闽江边,祀奉蛇神连公师傅。同蛇王庙类似,蛙神庙也是20世纪末搬迁重建的,主祀是黑脸蛙神张圣君。相传张圣君是永泰县人,早年以修锄柄为生,后上闾山学法,救世济民,羽化升天。

▲ 南平樟湖镇蛇王庙

福建还有猴王庙。早在唐宋时期,闽地就有猴精传说和猴王崇拜,最后汇总为丹霞大圣。据《闽都别记》,丹霞大圣是一只全身红毛的猴精,到处为非作歹,被临水夫人陈靖姑抓住,安顿于乌石山。改过自新后,修得法力,显圣佑民,“城市乡村皆有齐天府,俗呼猴王庙” 。

▲ 福州猴王庙

风狮爷又称风狮、石狮爷、石狮公,是福建一种地方民间风俗。设立在建物的门或屋顶、村落的高台等处的狮子像,用来替人、家宅、村落避邪镇煞。其造型推测是由庙宇门口的石狮形象演变而来,风狮爷崇拜寄托了福建人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 风狮爷
由于生存不易,闽地先民的信仰是主动、便利且朴素的,天地、山海、祖先,建功立业、乐善好施者等不必说,一棵上了年纪的古树、一只被无故压死的狗、一个客死他乡的旅人,都有值得奉献香火的闪光点

福建人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但神明并非高高在上,婚丧嫁娶、柴米油盐,世俗生活中的大小事,各种神明都可参与。当神在身边,福建人的内心有了安稳之处。
▲ 漳州东山关帝庙前的虔诚。摄影 / 吴瑜琨

历史学家王赓武先生曾描述,以闽南为主体的东南亚华商是一群“没有帝国的商人”,因缺乏王朝支持和保护而被攻击、掳掠,但闽商却是一群有原乡的商人——因宗族与庙宇形成了根系,没有“帝国”,却有“祖国”

福建山堵海逼,直至唐宋时期大量移民才逐渐繁荣起来。农耕与海洋、移民与本土,在这碰撞交织,反而成为“宝藏之地”。在古代,海是疆土的自然边界,是贬谪的去处或逃难的绝路,内陆人对它缺乏想象,用天涯海角形容。

▲ 越南会安古城的天后宫。摄影 / 吴瑜琨

然而,向海而生是福建人的底色。下南洋,闯欧美,走世界。大海既塑造了他们勇于冒险的性格,也赋予他们“尽人事、听天命”的豁达。正如那首闽南语歌《欢喜就好》,开头就是“人生海海,甘需要拢了解(人生很漫长,不需要每件事都清清楚楚)”。

在香云涌动的海隅里,信仰是生活的投射,无论是人是山,舶来还是本地,只要能给予慰藉和信心,对福建人来说就值得尊敬。

▲ 掷圣杯

在福建,有一个说法可以解释老百姓与神明的关系:“只要妈祖同意,福建人去全世界都是免签的。”神明更像是咨询律师,普通人想要咨询神明,很简单——掷圣杯。

在福建特别是闽南,凡是有道教庙宇,在神像前几乎都有一对筊杯。闽南语“掷筊”又名“跋杯”“博杯”。筊杯并非仅在庙中使用,家中有供奉祖先者往往也会备有一对筊杯。福建人通常用博杯来请示神明。

把“杯”掷到地上,看它的组合。两块半月形木头,一面平,一面凸起,平面为阴,凸面为阳。掷地问卜,一阴一阳为圣杯,代表肯定;两阳为笑杯,代表神明发笑还可再问;两阴为阴杯,代表否定。


人生海海,七分靠“打拼”,三分靠“博杯”。


▲ 马来西亚槟城龙山堂邱氏宗祠。邱氏是槟城福建人“五大姓”之首,与谢、杨、林、陈氏构成早期重要的福建帮。摄影 / 吴瑜琨


中国人说“香火万年”,但香火的概念对福建人而言不止于血脉, 还在于文明。精神上借一炷馨香、一对筊杯沟通古今与天地,通达更富饶的地方,但不管走得多远,都不忘自己的家乡和祖先




撰文:林少波,福建东山人


资料参考:

《众神狂欢的地带》,撰文/萧春雷,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05期
《爱拼才会赢的闽南人,拼不过怎么办?奉香火,拜天公》,撰文/ 陈花现,《地道风物·闽南》
其他图源:图虫创意,部分网络

《中华遗产》2024年03期
 《国家宝藏回家之路》专辑 
(点击购买)



殷墟博物馆新馆今日正式开放,一起感受伟大的商文明!

2024-02-26

除了温州,杭州、宁波、台州,到底谁是浙商的代表?

2024-02-27

掼蛋:1.4亿人都在玩的社交神器?内附「中国赌博简史」

2024-02-14

中 国 玩 龟 简 史

2024-03-0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遗产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